
配资公司官网网站
近日,有家长反映,“龙岗某小学二年级英语课太少,建议每周安排3节以上”,引发全网热议。对此,龙岗区相关教育部门回复表示,“符合相关规定”。
事实上,深圳家长在开学初有关课程设置的讨论屡见不鲜,除英语课之外,语文、体育等学科的课时分配也曾引起讨论。
教育部门这次公开回复中,究竟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?深圳各个学校的课程安排又是否合理、有没有政策追溯?来跟大事君一起了解详细情况吧!

回顾原文,这位家长的疑问主要集中在:英语课的课程频率不合理(1节/周),远低于同区其他学校二年级(3节/周)、本校三至四年级(4节/周)的课程频率,且大幅少于语文课时(7节/周)。
9月8日,深圳市龙岗区教育部门从“政策合规”与“课时差异”两个方面进行了回复:
1.二年级每周1节英语课符合相关规定。国家规定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,深圳明确指出了外语6%-8%的总课时数比例,龙岗区也结合了教材要求拟定地方课程计划。
2.校际差异属正常现象。深圳市政策允许学校在保证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,自主调整科目课时及课堂形式(如长短课),部分学校进行了“统筹使用”。


其实,对课程安排存疑的家长并不在少数。月初曾有家长在深圳论坛上反映,罗湖一小学20分钟的“体育活动课”都在室内,很不合理,请求“让学生下课后早点接触到阳光和自然”。
还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表示,“一看课程表,每天都有体育课,感觉体育才是主修啊?”




对此,深圳家长也有不同的意见:有人认为英语侧重兴趣启蒙,高强度输入可能适得其反;也有人认为语文和英语同为语言,都应该从娃娃抓起;还有人认为应该释放一些“体育时间”给主科。
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课程安排太“反常识”了,“语文=英语>体育”的逻辑似乎才是正常。实际上,一切都有迹可循。


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面,有三个政策文件可以追溯,分别是《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年版)的通知》、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<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办法(2024年版)>的通知》和《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(2025年版)》。
对应的三份文件中,均能看到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的比例。语文为20%-22%,外语为6%-8%。
大事君带大家算笔账:按九年总课时9522个来算,意味着语文的课时安排在“1904.4-2094.84”这一区间,英语为“571.31-761.76”。平均到每个年级,且按照每学年35周来算,语文每周安排6.05-6.65个课时,英语为1.81-2.42个课时。


但实际上,每个年级、每个学段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理解能力都有差异,从小学到初中的课程安排,不可能做到完全平均分配!因此,正如前文官方回复的那样,“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,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,合理分工”。
针对英语,国家也规定“使用地方课程课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外语的,不超过4%”,也就是说,深圳一、二年级英语课安排,只要每周在0-10.88个课时内,皆为政策规定范围。因此会出现不同学校课程排不同的情况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《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(2025年版)》中,“体育与健康”的九年总课时比例为16%-17%,超过了数学的13%-15%,且仅次于语文学科的比例。
方案还强调,“保障每天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”。某种层面来说,“体育成为主修”并不是一句玩笑话,足以见得其在新课标下的重要程度。以及深圳教育部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。


总而言之,教育不是课表数字竞赛,而是学校科学施教与家庭理性陪伴的合力。政策执行需弹性化,家校协作方能真正缓解焦虑。
对于当前课程安排的争议,大事君认为,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家校双方对教育目标的多元理解:
一方面,家长希望孩子能在语言关键期获得更多输入,为未来学习打下基础;另一方面,政策设计强调全面发展,尤其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。
从实际操作来看,深圳各校在政策框架内进行的课时调整,体现了教育管理的灵活性。更重要的是,课程安排只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,其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质量上。
家长与其纠结于每周几节英语课,不如顺应改革大势,多关注孩子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有所收获,课后是否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。
毕竟,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、全面发展的个体,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。
盈富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